close

記者劉婉君/專題報導



鮭魚返鄉,許傳統漁村一個美好的明天!

年輕二代領軍,傳統漁村正在轉變,龍山村王聖華攜妻改造社區環境;篤加村邱英哲打響社區品牌,創造自有財源;十份村杜基旺從建立觀念出發,與父執輩一起投入社區營造。

王聖華 改變家鄉 樂當憨牛

56歲王聖華,原本從事針織業,看見別的鄉鎮一直在進步,故鄉卻和幼時沒有兩樣,2005年參加文建會營造員研習課程後,決定要改變家鄉。

王聖華毅然結束紡織事業之後,太太王陳月嬌常叨唸「自己的事業不做,搞那種事」,兩人因此時常吵架、冷戰,但王陳月嬌感受到王聖華的努力與決心之後,決定夫唱婦隨,從賢內助變成營造社區的好夥伴。

「那時村民根本就不知道什麼是社區營造」,王聖華說,和義工們常被笑是「一群憨牛」,如今,原本反對的村民不再冷言冷語,社造的路很辛苦,但因為想將社區環境改善得更好,才有勇氣一直走下去。

邱英哲 自拓財源 實現夢想

同樣在2005年,篤加村邱英哲開始加入社區營造,在此之前,已經做了10年的篤加祖源資料收集。

篤加村是單姓社區,村民見面都稱呼叔、嬸。48歲邱英哲很早就搬到佳里鎮,偶爾才會回篤加老厝看看,28歲看見一本書上寫著「篤加是平埔族支系」,和家鄉耆老講的「祖先是漢人」不同,決定開始收集資料,向外界證實祖源,直到2005年製作社區簡介,才展開社區營造工作。

投入初期,邱英哲被社區長輩認為是不熟識的「猴囝仔」,不願為申請經費蓋章背書,社造金援遲遲無法到位,直到社區改選,二叔邱秀雄接任理事長,邱英哲受任為總幹事,並透過修訂族譜取得長輩的信賴,才得以一展才華,成立文物館、為社區產業自創品牌,開拓自有財源。

杜基旺 建立概念 帶動觀光

相較於兩位「社造前輩」,46歲杜基旺原本在台北、台南等地從事珠寶業,2002年為了父親返回十份村,住了幾年後,才真正了解故鄉,發覺「小時候居住的土地真的很不錯」。從自己生活的環境開始改造,在父親的魚塭打造漁村特色民宿,前年開始,接任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一職,再將生活環境營造的經驗擴展到社區。

杜基旺說,社區長輩對社造「不是不要,而是不會」,所以要從建立概念開始,先教導生活應該怎麼過?環境怎麼整理?

他強調,使十份村有更好的生活品質、更優的環境,是大家的希望,有錢沒錢,日子也是要過,環境弄得更好,心情會更愉悅,所以,未來除了繼續營造生活環境外,還要串連社區的產業,建立居民行銷農漁產品的平台,再逐步帶動休閒觀光。

「社造不是個人可以做得起來的,我們也不可能永遠站在這裏」,邱英哲、王聖華和杜基旺共同的想法,希望更多人願意投入社區營造,對家鄉的愛繼續在社區傳遞下去。

文章來源: 自由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活動產業動態 的頭像
    活動產業動態

    活動產業動態

    活動產業動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