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記者呂淑姮台北報導】「妳是山地人耶!妳會講國語嗎?」一個小學生問利珍‧妮卡兒。這不是發生在多年以前的事,不是在以往習用「山地人」、「山胞」稱呼原住民的社會中,而是發生在最近的台北市區裡。



■新世紀文化藝術團團長利珍‧妮卡兒,希望提升原住民族的形象。她嚴格要求團員,表演絕對不可以遲到,以團體為單位出訪或表演時,都要拿出最好最專業的一面。但她也說,原住民喜歡在部落裡輕鬆地喝酒、唱歌、與自然為伍,這是漢人做不到的快樂。(圖/利珍‧妮卡兒 文/呂淑姮)

學校教育 欠缺多元族群

新世紀文化藝術團團長利珍‧妮卡兒,是台東重安部落的阿美族人,舞團位在台北市。有次在台北市的表演場合,一位五年級的小學生,見到一身原住民打扮的利珍‧妮卡兒,很好奇地問她是否只會講「山地話」。

「我就把小朋友抓過來,很認真地告訴他,台灣有很多不同的族群,無論哪一族都該尊重對方。」利珍‧妮卡兒說,學童如此反應,是表現出老師或家長、學校教育,給予的多元文化刺激不夠,讓學生看不見「少數」的存在。

利珍‧妮卡兒小時候家境清寒,爸媽幫人務農。國中畢業後,利珍‧妮卡兒希望繼續念書,於是到台北半工半讀求學,白天在紡織廠工作,晚上到泰北高中念書。每個月按時寄錢回家,家裡甚至不曉得她在台北仍然繼續升學。

「高一的時候,不敢承認自己是原住民。」利珍‧妮卡兒離開部落後,立刻感到外界對於原住民抱持著歧視的眼光。高二開始,同學漸漸發現這位台東來的女孩,很會唱歌跳舞、帶動班上氣氛,這樣的表現讓利珍‧妮卡兒成為班上的領導者。

「一定要有一技之長,才能被人看得起。」對於原住民族來說,要先有一技之長,之後才可以大大方方地說出自己的族群;不然可能很輕易地被評論:「原住民就是這樣。」例如懶散、不節儉、甚至是可能走上酗酒之路。

但相較之下,不少漢人也有壞習慣,卻不會被稱為「因為是漢人所以才會如何如何」,這也是令許多原住民族人感到不公平之處。

利珍‧妮卡兒從文大舞蹈系畢業後開始組團,以各族群的傳統舞蹈加入現代舞型式,編排新的舞碼。例如用阿美族傳統舞步表現的《鬥舞》、卑南族的《卜來雅花環》、布農族的《誇功頌》、賽夏族的《臀鈴之美》。

《鬥舞》是一支融合故事性的舞蹈,講述阿美族男性在年齡階級訓練過程中,男子訓練的過程與出戰的畫面,再加上女孩為回歸部落的男性迎賓、祈福,利珍‧妮卡兒希望舞蹈能夠表現阿美族的傳統文化與特色。

舞蹈表現生活

為了學習各部落的傳統舞步,以及了解舞蹈代表的生活、文化內涵,利珍‧妮卡兒也到各部落去做田野調查。她說,因為早期卑南族較強勢,曾經統治過阿美族各部落,所以文化也會反映在舞蹈上,卑南與阿美的舞頗有類似之處。「不同部落的耆老就會說,不要跳對方的舞,或者說自己族群的舞才是原創。」利珍‧妮卡兒笑說,這是田野調查過程的趣事之一。

事實上,族群文化、藝術、語言,都會互相影響碰撞,產生更新的「下一代」。利珍‧妮卡兒在豐年祭季節,都會到各部落去觀摩,也會發現部落裡的豐年祭典舞步,每年多少都會有些細微的變化。也有人說,利珍‧妮卡兒不該把傳統舞步加入西方舞台表演元素,但她覺得,在觀摩學習與創造的過程,相同或相異的族群,彼此若能有尊重和互相欣賞的雅量,才會讓大家更進步。

激勵原住民學生

目前除了舞團表演工作之外,利珍‧妮卡兒時常到學校文化講座演講,主題是原住民文化之美。

她說,很容易發現坐在台下的原住民學生,往往待在角落,有的人一看就知道對自己沒有信心;也有的老師會先告訴利珍‧妮卡兒,哪幾位學生因為父母在市區找不到好工作而感到自卑。

「我會先講自己的例子,告訴學生原住民的特色。」利珍‧妮卡兒會對學生說自己努力的過程、出國表演的經驗、獲得許多觀眾的喜愛。以成功的例子激勵學生,要讓原住民學生知道:她辦得到,學生們一定也可以做到。

(原夢系列報導由台灣立報與財團法人原住民族文化事業基金會共同策畫)

文章來源: 台灣立報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活動產業動態 的頭像
    活動產業動態

    活動產業動態

    活動產業動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