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時報記者孟慶慈/台南報導〕觀光客、學校戶外教學經常造訪的百年糕餅舖,發現年輕一輩對傳統製程不具概念,為方便解說,自行捏塑迷你版傳統糕餅模型,又巧手製作舊式灶爐、烤箱、發酵箱等,還將香餅(椪餅)的製作流程模型化。



位於台南市北區自強街的舊來發餅舖,設立於清光緒年間,傳承至第四代,第五代已開始學習相關事宜;產品以廟會、祭祀敬神、婚嫁喜慶等傳統糕、粿、禮餅為主,太陽餅前身的「白糖酥」、早年婦人坐月子吃的圓形中空香餅、舊式鳳梨酥等,都持續生產。

由於位於古蹟開基天后祖廟對面,舊來發已成為觀光客造訪景點之一,民俗研究者也會來拜訪,更是附近國小熱門的戶外教學場所。

老闆娘陳淑芬發現,解說糕餅製作過程或談到一般人較沒概念的傳統糕、粿等,大家常面露迷惑,不論怎麼解釋,對方還是有聽沒有懂。

陳淑芬的大女兒何玟慧,從百貨公司美食街的食物模型得到靈感,以紙黏土等為素材,將自家生產的粿、糕餅等捏塑成迷你版模型,有了模型再搭配解說,參觀者一目了然。最近又將燒柴的磚砌爐灶、用了數十年發黑的烤箱、古早的糕餅發酵箱、香餅製作過程等模型迷你化。

何玟慧說,參觀者常對磚砌的老爐灶、舊式大烤箱感到好奇,但若在蒸烤產品時不宜靠近,有了模型之後,參觀者遠看實物,近看模型,一樣有親近感;接下來打算依寺廟慶典、特定神明聖誕、節氣等,捏塑出系列祭祀食品模型。

文章來源: 自由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活動產業動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