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時報【汪宜儒/台北報導】



沒有華麗美聲也不耍花腔的歌劇,是什麼樣子?美國前衛作曲家羅伯˙艾須里(Robert Ashley)講述出五位遊民生命經歷的現代歌劇《塵埃》(Dust),強調人聲的自然與節奏,演員反覆唸誦與喃喃式的說唱。《塵埃》即將被改編成中文版本《Watching Dust-微聲計畫》,挑戰台灣觀眾對歌劇欣賞的經驗與想像。

今年八十歲的艾須里,最知名的功績是曾在八○年代首創「電視歌劇」。他認為歌劇的欣賞原本帶有濃重階級感,他想要解放歌劇的演出與形式。

一九九八年,艾須里望著家門前公園的五位遊民產生了靈感,發展出《塵埃》。艾須里不找專業演員,找了五位藝術家演出遊民,在台上歌唱、喃喃咒罵或反覆低語,聲音有時喧囂交錯,有時又安靜低沉。

前年,旅居紐約的聲音藝術家王虹凱在紐約看到了這部作品,便在艾須里的授權之下,和劇場工作者耿一偉合作,推出改編的《微聲計畫》。導演耿一偉找了五位藝術家來為劇中角色「發聲」。包括了行為藝術家瓦旦塢瑪、紀錄片《無米樂》導演莊益增、表演工作者張嫚書、插畫家姜春年及藝術家溫曉梅。

《Watching Dust-微聲計畫》八月六日至八日在台北牯嶺街小劇場二樓藝文空間演出。

文章來源: 中時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活動產業動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