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台灣和香港,從觀光旅遊、經貿到流行文化、藝文活動,始終保持密切的互動和往來,不過在台灣與中國大陸關係大幅緩和,並積極開始各面向交流之後,台港之間也開始出現微妙的變化;尤其在文化交流方面,雙方都意識到必須有「新」的觀念和做法,攜手合作,才能開創出新的局面。



談起文化交流,台灣和香港現在無論是在電影、音樂、劇場藝文演出等領域,幾乎都可以用「夥伴」關係來形容,雙方的名字出現在對方作品裡是相當普遍的現象;而「互補不足」則是彼此合作的最大誘因。

◎台港表演藝術 各有擅場

以表演藝術為例,香港在技術層面的表現最為出色,美術大師葉錦添就認為,兩岸三地,以香港的技術做的最到位,不只快速抓住市場焦點,同時具有國際水準;台灣方面則在文化深度上,佔有優勢。

長期與香港劇場導演林奕華合作的音樂人陳建騏就認為,台港文化互補性其實相當高,各有擅場,每次合作都是很好相互學習的機會。他說:『(原音)不管是劇場或流行音樂,他們其實可以在很短時間,很專業、有效率做完所有事情,連創作這件事情都是很快速的;可是他又可以很快的抓住一點,就是說他想要討論什麼,他用什麼方法、什麼形式去抓到觀眾的眼睛、聽眾的耳朵,我覺得這對我們來講、對台灣人來講是不一樣的文化,他那個迅速跟效率,我們要學習;那我覺得台灣的優點,反而是放慢腳步之後,那些想要討論的東西會更深層!』

◎缺乏制度 文化交流遇瓶頸

這樣的互補性合作型態,多年來為華語市場創造不少多元創新的展演節目,豐富內容可看性,但長期下來,礙於票房壓力,卻也逼使得大家只能顧及演出節目的好壞,對於更深入的制度面建立、人才培養疏於關注,相當可惜。

對台港兩地的藝文環境有一定觀察的香港「進念‧二十面體」行政總裁胡恩威憂心指出,除了演出節目之外,台灣和香港在文化制度上、藝術行政管理人才培養、文化研究的交流幾乎沒有進展,面對大環境越來越庸俗化,單純停留在技術面的合作,已經不足以滿足台港文化交流所遇上的瓶頸。

他舉雲門舞集為例,雲門舞集在香港的影響力絕對不只是演出而已,如果能有更多教育上的合作,相信影響的層面會更深遠。胡恩威說:『(原音)我發覺交流的方式沒有進步,它沒有是從藝術發展角度來支持交流;我覺得教育是一個最好的交流平台,是不是藝術文化裡面,是不是多一點教育的交流,譬如研究方面。』

◎官方扮推手 盼建立合作平台

台港的文化交流的缺口,有很大一部分的原因來自於官方並未介入。但隨著兩岸關係正常化,台灣和香港面對中國大陸的崛起,以及龐大的華文市場商機,雙方都意識到彼此必須有更積極深入的合作,才能因應未來發展。

因此今年上半年,雙方分別成立了「台港經濟文化合作策進會」與「港台經濟文化合作協進會」,積極推動經貿和文化交流。特別是在文化層面上,將透過台港文化高峰論壇的舉辦、建立制度平台,讓專業文化人士與年輕創意人才有機會進行互訪和研究,希望在共同的文化與文字基礎上,以全新的華人文化風貌走上國際。

台灣策進會文化委員會召集人徐莉玲說:『(原音)希望未來能夠有一個華人文化影響全球,那這樣的雄心要建構在一個很堅實的、兩地的...就最早接觸國際的、混血的、多元的這個兩地力量有沒有結合是很重要的,我們就很希望能談到一些很落實的做法,使得將來我們這一輩搭的這個平台、搭的這個橋,使得下一代最終可以真的把華人文化精華,能夠展現出新貌來。』

台灣和香港的交流向來不缺乏熱情,少的只是制度面的整合,兩會的成立是第一步,外界更期待雙方能建立共識,付諸行動,以「新」的視野和作為,為台港文化交流打下堅實的基礎。

文章來源: 央廣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活動產業動態 的頭像
    活動產業動態

    活動產業動態

    活動產業動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